产品系列 首页 > 产品系列

浅谈湛江城市规划中的不足

开埠时的广州湾,除赤坎埠外,其余均为村落,散落在租界范围内,白雅特要塞仅为一...

浅谈湛江城市规划中的不足

发布时间:2024-12-01 10:46:25   来源:上海五星体育官方网站

  

浅谈湛江城市规划中的不足

  开埠时的广州湾,除赤坎埠外,其余均为村落,散落在租界范围内,白雅特要塞仅为一个小渔站,海滩仅有一字排开的茅棚数间。海边有一个海头小港,供船民停靠,周围稀稀落落分布有谢屋、霞山、炮台仔、郑屋、海头港、洪屋等村落。赤坎港埠附近的海边街,大通街、古老渡街和福建街等几条街,街道线形曲折,多沿街商埠,呈现繁华景象,总人口约为20万人。

  1898年4月,法国强占遂溪县海头汛(今霞山),然后向东西两边的内地扩张。1899年11月16日中法签订《中法互订广州湾租界条约》,将遂溪、吴川两县属部分陆地、岛屿以及两县间的麻斜海湾(今湛江港湾)划为法国租界,统称“广州湾”。

  广州湾在这一段时期的城市规划,是在法国海军部军事工程师的城市规划模式下,以麻斜海湾最狭窄东西两岸以起点,重点建设东营商贸港和西营军港。保罗杜美调任后,广州湾成为鸡肋之地,东营商贸港计划破产,政治中心于1911年由东营迁址到西营,制定西营市总体设计,并进行赤坎古商埠的扩建规划,由此麻斜海湾两岸以北部赤坎(商业中心)和南部西营(综合中心)双中心的城市布局形成。

  在此期间,赤坎是商业商贸中心,西营是综合中心、军港,由此形成了一城双中心的城市布局,一直延续至今。而城市道路和用地分区,也由此奠定了城市的基本骨架,对日后湛江城市的发展影响深远。

  如:只规划了法国人作为军事、政治和自由贸易港中心的霞山,而赤坎、坡头等中国居民为主的区域却没有正真获得规划,用地侧重了军事。

  从用地布局上将地势较高的、景观最好的海滨区域规划为法国政府机构、官邸及军营用地(今海滨一路及解放东路一带),而将地势低洼的土地,即逸仙路、洪屋街一带规划给中国人作为商住用地,这一地区排水困难.如遇汛期加上大潮,居民常遭水灾之害。

  湛江市的城市总体设计自 1949 年以来先后经历了 5 次编制( 修编) ,每一次总体设计都对城市的性质定位及城区建设发展趋势作了规划。

  第一次城市总体设计为《湛江市城市初步规划( 1955—1974) 》。这次规划将湛江市的城市性质定位为粤西与广西南部交通枢纽,粤西政治、经济及文化中心,并确定了“发展西营、利用赤坎”的城市建设方针,仅将西营( 即现霞山区) 列入城市规划范围。

  城市布局方面重点做了霞山区道路网的规划。采用环状放射路网形式,在市中心设置城市广场(即现在的人民广场),成为城市中轴(即解放路)和横轴(即现在的人民人道)的交汇点。

  第二次城市总体设计为《湛江市城市总体设计( 1975—1985) 》。这次规划将湛江市的城市性质定位为具有一定工业基础,有亚热带风光的社会主义港口城市。城市呈组团式布局,除原有的霞山组团外,增加了赤坎组团和调顺岛组团,组团之间用3条主干道连接。

  经10年实施,到1984年市区人口已按规划达到298105人,基本上实现了规划的目标。但由于一些历史原因,出现了一些问题,主要是在岸线规划上重生产轻生活,重军事轻民用,市政建设标准降低。

  人民大道向北延伸时,吉民制药厂至啤酒厂段的路幅和建筑红线都被压缩,宽敞的人民大道在此段形成瓶颈,成了湛江城市建设的遗憾。

  第三次城市总体设计为《湛江市城市总体设计( 1986—2000) 》。这次规划将湛江城市性质定位为现代化海港城市,确定了五个组团的城市结构,新成立的经济技术开发区被列入城区范围。

  1984年国务院决定湛江市为我国沿海14个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之一,并于同年批准湛江兴办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,湛江市进入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黄金时期。同时湛江市与湛江地区合并,湛江市从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。

  城市布局仍为组团式布局。在前一个规划三组团的基础上增加两个组团,一是位于霞山与赤坎之间的开发区组团,一是东岸的坡头组团(南海西部石油公司所在地)。5个组团环海湾分布,互有城市干道相连。开发区与霞山、赤坎区组团之间分别有绿塘河和文保河相隔。

  此次规划的路网骨架比较完整。主干道路三纵(人民大道、椹川大道、海滨大道),三横(乐山大道、龙潮路、绿塘路)形成一个网络,将开发区与霞山、赤坎三个组团紧密连接起来。

  可以这样说,改革开放的头10年,是湛江市城市基础设施、城市功能进步最快的10年。到2000年底,湛江市区人口达到62万,湛江市开始步入大城市行列。

  第四次城市总体设计为《湛江市城市总体设计( 1994—2010) 》。这次规划将湛江城市性质定位为我国南方重要海港、粤西地区的中心城市以及现代化海滨城市,确定了六个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,城区范围涵盖了环绕湛江湾的城东、城西及城南 3 个片区,初步形成了环海湾的城市规划空间结构。

  城市布局从原来的五组团式结构.扩大规划范围为“一港两岸三区六组团”的环海湾布局,即以湛江港为中心,沿东西两岸将6个城市组团分成3片,霞山、开发区、赤坎、调顺组团组成西片,坡头组团为东片.东海岛组团为南片。

  第五次城市总体设计为《湛江市城市总体设计( 2011—2020) 》。这次规划将湛江城市性质定位为中国南方大港和重要海洋服务基地,环北部湾地区中心城市之一,广东省域副中心城市以及生态型海湾城市。

  规划确定了中心城区 “一湾( 环湛江湾城市核心功能区) 、两岸( 湛江湾东岸、湛江湾西岸) 、四轴( 东进城市发展轴、南拓产业发展轴、西优综合发展轴和北联同城化发展轴) 、七组团( 麻章—赤坎组团、霞山组团、宝满港区产业组团、海东新区组团、坡头功能组团、南三岛旅游服务组团以及东海岛工业新城组团) ”的空间结构。

  其中,海东新区作为城市发展的副中心,推进城区向东边发展,东海岛作为工业新城,推动湛江市产业向南拓展。

  1、无论是广州湾市区还是建国后第一次城市规划,仅仅对西营进行规划,而把赤坎和东营(麻斜)排除在外。如果当初三地都注重规划发展,会不会形成诸如武汉三镇这样大的城市格局?甚至根据当初规划,计划开通赤坎至安铺,麻斜至坡头修建铁路。

  结果就导致了赤坎的道路体系并未得到规划改造,造成了棋盘式的布局。而霞山则发展成环形加放射状的城市道路骨架,这种交通设计容易将交通流引到城区中心,造成交通堵塞,对湛江市后来的交通产生较大的不良影响。

  2、在第一次城市总体设计的指导下,黎湛铁路通车、湛江港建成,黎湛铁路及湛江港均位于西营( 霞山) ,当时的城市建设也集中在了西营( 霞山) ,但黎湛铁路选址过于迁就西营( 霞山) ,对城市空间造成分割。

  让城区紧紧地被黎湛线和广州湾包裹,霞山直到现在也没能跳出黎湛线向西发展(黎湛线以西均为村落和农田)。

  3、湛江机场前身西厅机场,建于20世纪30年代,一开始只用于军事用途。后经过扩建和发展,成为河内-广州湾-广州/香港航线年代初民航事业得以长足发展,屡经扩建的湛江机场也成为了粤西的航空枢纽。随

  着后来黎湛铁路的修筑和霞山市区的西扩,空间存在限制的湛江机场很难逐步发展,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制约了湛江的发展。

  而且,湛江机场由于太靠近市区,市区绝大部分地方30分钟能均可到达机场,虽然方便了居民的出行,

  由于机场航线的管制,导致市区很多高层建筑有限高,无法提高土地的空间利用率,加剧了城区用地的紧张。

  4、1984年设立了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,但由于湛江市在这一时期开展“两水一牧”,发展开发性农业,对工业发展重视不足,使得开发区在很久内得不到发展,因而规划实施效果不佳,开发区组团没有发展起来,也没取得预期成为连接赤坎与霞山两大组团桥梁的效果。

  5、海东新区作为湛江扩容提质的重要平台,规划建设了许多教育、医疗等民生配套项目,设施配套逐步完善,但海东新区作为湛江副中心,产业高质量发展较为缓慢,有配套无产业。而东海岛有中科炼化、宝钢以及巴斯夫等一批工业项目,未来产业发展前途良好,但配套设施建设相对较慢、公共设施配套不足,有产业无配套(至今仍鲜见商品房和商业综合体),产城融合方面存在问题。

  6、人民大道、海滨大道等城市主要道路在规划建设之初,并未考虑到城市未来交通的发展,道路宽度规划建设不足,预留用地的不足使得道路没有办法进行拓宽,城市交通堵塞问题越来越严重。主干道交汇处的隧道以及部分人行隧道/天桥是否能规划建设,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,参考珠海?

  7、对于工业布局、产业高质量发展等缺乏长远科学的考虑,比如东海岛在20世纪90年代就慢慢的开始布局钢铁基地,但由于一系列的原因搁置了好长时间,导致发展缓慢。比如1984年成立的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,也直到2000年后才靠招商引资得到一定的发展,其中可口可乐于2004年4月份开始在湛江动工设厂,而百事可乐在之后也马上跟进。进入了2010年以后,位于赤霞中间的开发区开始大规模进行房地产开发,而逐步对园区内的厂房做搬迁。

  如果一开始把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置在麻章或者坡头,是不是会有不一样的结果,或者说没有现在这么折腾?

  8、从历届5次的城市总体设计上可知,湛江城区一直在扩张,向东发展调顺、坡头、麻斜,向西发展麻章,向南发展东海。但从结果来看,各组团各自为政,除了赤霞中间的开发区成功开发之外,其他区域很难说实现了成功开发,即真正成为一个区!这点可以借鉴汕头,汕头市在1980年被确立为经济特区以后,为适应发展经济特区的需求,提出了城市空间跨越汕头内海向南区拓展,大大扩张了城区范围,而如今濠江区已是很成熟的工业园区了。

  这样导致的结果,大家只想往霞山、开发区、赤坎挤。算上麻章、坡头、东海等区域(因为缺乏必要的生活配套),其实湛江市区并不缺地,而是缺乏顶层的设计、系统的规划、产业的落地、配套的落实!

  1961年2月,在7000余军民的共同努力下,全长6820米的东海大堤竣工了,从此东海岛与大陆连接起来,思考:这个集全市之力建设的工程,是不是建早了?在宝钢进驻之前,东海一直都没有一点发展。而在2009年又开始建设东海大桥,全长4.38公里,于2010年底通车(除了大桥方案,还有大堤扩宽,以及大堤+桥的方案)。

  2006年海湾大桥的建成使得湛江湾东西两岸不再靠轮渡,极大地促进了两岸的连接,对湛江湾东岸的发展起了非常积极的推进作用,

  思考:这个连接东西两岸的工程,是不是建晚了?极大方便了东西两岸的交流,以及缩短了湛江市区-广州的交通距离!2018年7月1日,湛江西站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,湛江结束了没有高速铁路的历史,思考:这个江湛铁路的工程,是不是建晚了?

  10、如果真正要发展海东、坡头等东部区域,海湾大桥应该取消收费,尽早设计规划海湾大桥以及麻斜-霞山海底隧道,真正的完成东西两岸的充分融合。同时建设环城高速,坡头到南三段(建设中)-南三到东海段(未建设)-东海到雷州段(已通车),建成后一是可以缓解了主城区的车流压力,二是方便徐闻、雷州、东海等地来往大湾区,缩短时间。

  PS:以上仅为小编个人自己的观点,因能力、知识储备有限,如出现纰漏,敬请指正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!

相关产品
13916152339